“团购”不能成为招揽顾客的噱头
- 编辑:闭门却扫网 - 67“团购”不能成为招揽顾客的噱头
这里边要从制度层面首先要解决农民宅基地的流转问题。
作为民营经济标杆的江浙地区,近两年大规模出现民营企业倒闭和老板跑路事件。过去三十多年,市场化改革一直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人口红利正走向衰竭。未来在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有必要通过中央财政的调节机制,加大区域间转移支付力度。但是,地方发债必须配套推进财政透明化改革这一硬约束。值得指出的是,区域转移支付制度应该是公共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探索依据中西部各省份在环境保护、教育发展、资源输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分配额度,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的使用效率。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主动承担全球节能减排任务,并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在投资取向上,必须避免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地区的重复投入,而应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区域振兴计划的出台和落实,这些区域将产生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其对国内投资和经济增长将产生明显拉动作用。所谓反垄断于史不符、于理不通、于法无据、于民有害、与党相违。
对于所谓国进民退的个案,不应简单持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态度,应该结合其背景和方式进行具体分析。二是对国有企业认识上有偏差。私有化的主张者不仅要求国有经济完全退出竞争领域,他们还要求国有经济退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不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一些人以反垄断为名亵渎国有经济,进而削弱乃至取消国有经济。
在2009年至2010年期间,国进民退成为中国一个火热的流行语,被列入中国流行语发布榜,成为企业界最流行的短语。三是我国很多人受到国家经济安全或者国家金融安全论误区的影响。
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四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许多中小民企受到直接冲击,而且是首当其冲。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关于国进民退的形态特征,一些人认为主要表现为三种。
私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有其地位,但是,私营经济具有两面性,即除了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一面外,还具有剥削性消极的一面,剥削追逐私利这一本质会带来如劳资纠纷、两极分化等一系列社会后果。1.国进民退涉及很多行业领域,逆市场化的趋势是严重的,并且列举通钢7·24事件、山西煤炭企业重组、地方政府争抢央企高额投资、央企争夺房地产市场的地王、新《邮政法》抬高民企快递门槛等案例作为依据。文献统计表明,以2008年为起爆点,国进民退争论在2009年跃居为新闻舆论的关注焦点,在2010年进一步升级为以期刊论文和图书出版为载体的学术热点。二、关于国进民退真伪与规模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国进民退浪潮大规模呈现,2009年以来愈演愈烈关于国进民退的规模大小和演进趋势,说法很多,这里将有代表性的说法综述如下。
现在是到了重点考虑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时候了,因为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将不复存在。政府以宏观调控的名义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市场力量出现了倒退。
他是民营企业,对不起,没钱。以经济统计数字作依据,表明没有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可以扩大垄断,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以便坚持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是旧观念在作怪,导致我国改革开放出现徘徊和后退。
依据《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等情况,其股票将暂停上市。从政策上要开放国有垄断行业,经济领域无禁区,不能说有些领域只能国有企业做,民营企业不能做。一般说来,这些特殊部门和行业由公有制企业经营要比私有制企业能更好地体现国家的战略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国进民退并不发生在所有的行业,国有企业集团聚集在少数上游产业,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盈利能力迅猛增加。10多年来,国进民退争论的要点和细节纷繁复杂,重大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国进民退的真伪与规模问题。李荣融在《国企改革发展30年:宏大的工程》中将新国企的生命力与活力概括为9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的特殊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而不能局限于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无论从经济事实上还是经济理论上看,国进民退都是一个伪命题。
从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行某些国有化的措施看,从国家现行宏观政策取向看,从国企和私企的发展趋势及其比重消长看,从市场经济运行的操作层面看,从理论逻辑与论断的准确性看,所谓国进民退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一种主观论断。2.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经济刺激方案,使资源大量流向国有垄断企业。
另一种观点认为,总体上不存在所谓国进民退,对于个案现象应具体分析从国有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战略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几十年的实践结果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总体趋势是国有经济的比重在下降,我国总体趋势上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这是中央对国进民退争论的公开表态,包括两个要点:第一,目前不存在所谓国进民退的问题,同样也不存在民进国退的问题。
在有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部门及自然垄断产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控制和垄断,而在于谁来控制和垄断。这些部门天然是高利润部门,而且关系国家和公众利益,应当由公有制经济来承担,不能让私人资本来发财。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限制颇多,主要是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PT闽闽东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例子。
所谓国进民退,不符合客观事实,不能代表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事实和基本趋势。3.2009年出现的国进民退浪潮对民营企业和中国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致命冲击,大型央企对民营企业进行了多行业和大规模的兼并、收购等非市场行为,在煤炭等矿产资源领域大批民资退出,在钢铁领域民企几乎都折返,在石油分销领域民营的小加油站和小分销企业多数被收购或者因为门槛提高等因素而退出。
国进民退不准确,国进民也进才更准确。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进民退的攻击,可能影响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固宏观上并不存在右派精英攻击的所谓国进民退,国有经济比重一直不停地在下降,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以致趋于零,那还算是什么社会主义。
国进民退的趋势可能会使中国的法治和市场化改革产生倒退,导致五个后果。四、主流声音对国进民退争论的回应《人民日报》从2009年至2011年共有22篇报道和文章出现国进民退一词。
有人列举重庆民企力帆集团的摩托车产品成为世界第一、民企蒙牛乳业公司的牛根生自愿引入国企中粮集团、民企万通地产集团的冯仑与泰达集团(天津第一大国有企业)子公司泰达控股在天津的合并,作为国进民也进的成功案例。二是国进民退与基本经济制度稳固和改革开放取向关系的问题。基本经济制度不但要求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还要求国有制经济起主导作用。这后一面在初级阶段是容许的,但它应当受到社会的约束,对其经营的领域进行节制,如不允许控制命脉重要部门、不允许进入垄断部门。
在一向由民营资本把控的互联网领域,也出现了国有企业加速进入和购并清洗的景象。我国国有经济并没有只进不退,相反,随着改革的推进部分由国有经济经营的部门正在逐步向民营经济开放。
一、国进民退争论的兴起与展开网络电子文献和传统纸质文献普遍认为,国进民退一词首次出现于2002年,也就是说国进民退争论兴起于2002年,但是,经本文考证应该是2001年。在国进民退争论过程中,以2008年为起爆点,争论在2009年跃居为新闻舆论的关注焦点,在2010年进一步升级为以期刊论文和图书出版为载体的学术热点。
我们现在有经济出身论、经济血统论,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政治上的出身论,现在是经济方面的、资产方面的出身论。2009年1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相比,至少在企业单位数量上、企业资本的结构上,国有企业的比重是下降的,非国有企业的比重或者说私营企业的比重是上升的。